大学毕业后,学生档案在学校最多保管多长时间?

2021-08-20 14:55发布

大学毕业后,学生档案在学校最多保管多长时间?

1条回答
一起逃難
1楼 · 2021-08-20 14:55.采纳回答

近年来,由于高校大肆扩招,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,他们的流动性越来越大。    于是,他们对于档案的意识已变得相当淡薄。    据了解,按有关规定学校最多只能为学生保管档案1至2年,然后将档案寄往学生原户口所在地的人才市场。时间一长,这些无人过问的档案就成了所谓的“黑档案”。在人才机构,就算档案当事人不来办理,其档案还得妥善保管,什么时候如果人找来了,补齐代管费用后,再提供人事服务。    随着托管档案的增多,和档案主人长期失去联系的“弃档”数量也在不断增加。在有的城市,每人每年240元的存档费,交费率还不足50%。不交档案托管费目前已经成为弃档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。    据业内人士介绍,截至2000年底,全国各级政府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存档量已经超过278万份。据各地人才交流中心的不完全统计:全国至少有60多万“弃档族”。目前广州地区最大的档案库房、档案容量达15万份的广州市人事档案托管中心。这里的存档数将近3万份。其中有数十家国有企业移交的长期积累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,还有7000多份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移交的“无主档案”,以及流动人员遗弃在非国有企业的人事档案1万多份。广州估计有3万多人放弃了自己的档案。    在计划经济年代里,人事档案对于普通人来说,不仅是自己的履历记录,更是关乎个人“政治前途”的大事。随着人事制度的加快、就业渠道的拓宽和就业渠道的不断变化,档案的重要性在日渐减弱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“弃档族”行列。面对“遗弃档案”现象,社会学家普遍认为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档案的功能会相应淡化,“人档分离”是一种趋势。    档案成了“鸡肋”?档案真的没用了吗?人事部门的专家普遍认为,虽然“人档分离”体现着社会在进步,但是并不代表着档案能随便丢弃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我国现行的档案制度还不会取消。    广州某大学学生处和就业指导科李科长认为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会取消。李科长认为,一个人的档案作为记录个人经历、政治面貌、品德作风等内容文件的材料,发挥着凭证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。毕业生将要面对的转正定级、职称申报、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开具出国、考研等有关证明,都会用到档案。而且,没有档案还会给工作调动带来很大的麻烦,使那些在民营、外资企业工作的“体制外”就业人员无法按正常手续调动到国营企业、机关和事业单位。李科长还说到,每年都会有不少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心急如焚地赶回学校“找档案”。根据有关规定,将人事关系、档案交给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人才流动管理机构保存的人员,才能享受应有的待遇,如保留原有身份、工龄连续计算、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调升等等。而人才“黑档案”的户主则不能享受这些待遇,也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。

一周热门 更多>